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孩子学会了包容,这比成绩还重要
8位教师讲出了15万人的教育初心
参加座谈会的优秀教师代表,从左至右依次为蔡沁云、宰利萍、熊海豹、胡雯媛、乐志、马智超、王桂梅、彭葆蓓。
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通讯员邹永宁
9月9日,武汉市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8名教育工作者成为“主讲人”,分享他们的从教故事和育人经验。他们来自刚刚公布的“武汉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武汉市教育系统先进教师”,是全市15万名教师的缩影。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教师胡雯媛参加综艺节目后热度很高,被人们称作“网红教师”。但她始终坚定职业选择,扎根讲台,锤炼本领。上个月,她获得全国青教赛一等奖。“我和学生,是互相成就的。”胡雯媛说,一届届学生的成长,让她收获了最完整的职业幸福感。
作为乡村学校教师,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姚集中学的乐志每天清晨陪学生晨跑,坚持了30年。他自费买电脑,带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让农村孩子看到了更远的地方,站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为黄陂区物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后,他更把“传帮带”当责任,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熊海豹看来,教育信息化并非炫技,而是要让每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借助技术触摸星辰大海。他利用午休时间带着学生学习编程,指导老教师尝试信息技术整合课,搭建“数字桥梁”让遵义、武汉两地孩子实现了同上一堂课的梦想。
武汉商学院教师马智超从教十余年,始终扎根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1000余项原创检测技术,制定6项地方标准,建成了学校首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运动马检测及应用转化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让他欣慰的是,这些成果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走向了社会。
蔡甸区直属幼儿园园长宰利萍介绍,幼儿园依托“荷”文化办园理念,打造的“红荷”党建品牌串联起红色教育、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为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激发了教师团队活力。
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自2015年就开始探索“普特融合”之路。学校现有313名学生,其中99名是普通生。学校开设12门融合课程,每年的运动会也是全校一起参加。有普通生家长告诉校长王桂梅:“孩子在这里学会了包容,这比成绩还重要。”
武汉市旅游学校校长蔡沁云介绍,学校紧贴市场和技术前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标准,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本领过硬的技能人才。学校还主动对接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动态调整专业,将乡土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厚植于学生心中。
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分享了学校在教育数字化实践中的探索经验。学校的智慧球场上,孩子们追着数据“比进步”;数字音乐教室里,师生借助数字技术自由编曲弹唱。学校建起微型生态湿地馆,引导学生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记录湿地动植物变化、分析水质数据,思考保护举措,理解大自然“循环共生”的深层智慧。
“8位老师的发言令人感动、敬佩,从他们身上能深切感受全市教育工作者紧跟党走的政治定力、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正是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才汇聚成了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武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近年来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加强教师交流、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