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本地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占全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比例,从2017年的51.9%降至2024年的18.7%。8年间,这一数字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下降超过30个百分点不是偶然,背后是持续多年、系统性的法治教育和主动预防。
兰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兰山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长苏雅楠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兰山法院以“青柠”项目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违法犯罪超前预防;以“青橙”项目融合调查评估、干预矫治等综合服务资源,着力探索罪错分级处遇,尝试破解“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等少年司法难题。
“这些犯错的孩子就像病人,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尽量管住‘重症’,减少‘轻症’,让更少孩子来到我们面前。”苏雅楠说。
“如果我懂法律,不会这样做”
“小鸟、吉他代表什么?”
“这些东西,发出噪音,烦死了。”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兰山法院少年法庭的心理治疗沙盘面前。16岁的职中学生周小乐(化名)因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来到这里。本应是美好和音乐的象征,却被他解读为“噪音”。
几个月前,周小乐和同学喝了点啤酒,在操场上和两名同学擦肩而过,看到两人低头私语,以为在嘲笑自己,追上去不由分说拳打脚踢,其中一人被周小乐打得鼻梁粉碎性骨折,案情简单,动机令苏雅楠不解。
经过心理咨询和社会调查,苏雅楠发现,周小乐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又倔强,曾长期遭受校园欺凌,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开长途货车,母亲的教育方式以唠叨和打骂为主,映射到沙盘中,原本爱的表达都成了噪音。
因为被欺凌,身上有伤,衣服有破损,回家之后先被妈妈指责,“好好的衣服怎么又破了”“你怎么又跟别人打架”……周小乐听到这些后,什么都没说。“这次案件发生,其实就是一次情绪发泄和转移。”苏雅楠说。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别人打,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懂法律,知道打人后果这么严重,我不会这样做的。”周小乐在庭审时说的这句话,刺痛了包括苏雅楠在内在场的很多人。
“普法确实是犯罪预防中重要的一环,但一个人力量有限。”苏雅楠感慨。她曾试过一年中把办案之外的时间都用来进校园普法,效果并不是太好。“常常我坐在台上讲,台下是全校一到六年级所有学生,很多低龄的小朋友坐不住也听不懂。”这一年,她用尽全力跑了30所学校,但兰山区的中小学校就有182所。
“普法教育要想效果好,一定要能进课堂。”2017年,时任兰山法院团委书记的苏雅楠在与其他团组织交流时发现,可以动员志愿者的力量。在区教育和体育局、团兰山区委、司法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兰山法院招募律师、思政教师,发起“青柠计划”普法志愿者项目。
法治课成“标配”
听到“青柠计划”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律师吕庆峰立刻报名,“我读中学时,遭遇了校园欺凌,那时我没有这个概念,只觉得自己青春期很敏感,不敢和老师、家长说,自己过得很压抑”。
吕庆峰希望,自己能去给学生们讲一讲,在学校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怎么处理。
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吕庆峰经历了一起开发课堂内容和统一课件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理解不了,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问题也不太一样,一些案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描述可能不是警示,是刺激。”苏雅楠说。
为此,志愿者团队反复磨合,把课程体系设计为面向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小学生侧重基础的法治教育,初中生则更喜欢听案例,警示效果也更加明显。”苏雅楠说,“教案非常详细,每句话怎么说、每个案例怎么讲,一学期的内容就有2万字。”
“由于是小班教学,又要占用学校日常的课时,一开始学校老师有些意见。但上完几次课后,他们就问我,下次还来吗?”项目第一年,走进几个学校后,苏雅楠收到的反馈出乎意料。
“上过法治课后,规则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吕庆峰记得,一些班主任老师向她反馈,“同学之间相互起外号、谩骂的现象都少了很多”。
课程受欢迎,渐渐有了口碑。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政策法规科副科长龚玉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法治课已成为区内学校的“标配”。每年寒暑假期间,各学校会在排课时给四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留出法治课时间。
涉罪未成年人家长一起上帮教课
如今,“青柠计划”志愿者人数由2017年初次招募的73人逐渐发展至2025年的209人,覆盖兰山区所有中小学校,已线下授课15854节,受教育学生53.5万人次。由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下降明显,社会效果显著,临沂市委政法委2024年9月面向全市推广。
尽管本地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大幅下降,但兰山区作为临沂市的经济中心,有不少外来人口来此务工经商,部分外地失学、失管的未成年人,也在这里聚集。
2023年,苏雅楠办案时见到了时年16岁的赵强(化名),他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在赵强的家庭中,母亲对他有些溺爱,父亲的亲子关系较为疏离,针对赵强,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帮教课程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第一期课程中,赵强经常缺课,社工问他为什么不来,赵强说玩游戏到凌晨5点,“起不来就请假不去了”。他的母亲却说:“他在送外卖,昨天送到很晚,实在累坏了。”而他父亲,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苏雅楠专门找来赵强的父亲,和儿子坐在了一起。在亲子同堂课上,父子写完自己的人生经历,父亲终于没忍住,“我这一生一直顺风顺水,从来没有求过人,就是因为你,我到处求人,抬不起头,是你把我的人生毁了”。
赵强听后低下了头,情绪很低落。但之后每节帮教课、家长课,父子二人再也没有缺席。
第五节家长课时,父亲课后总结说:“以前觉得是孩子毁了我的人生,现在我才知道,孩子犯错,是我这个父亲没有做好。”父子二人亲子关系的修复,让赵强的帮教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他逐渐改掉了恶习。
这是兰山法院针对罪错少年的“青橙计划”青少年社会观护项目的缩影。在爱心基金支持下,“青橙计划”开展社会调查124组、3147人,帮教课程470节,家庭教育指导课程350节。
从回访帮教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从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到校园法治教育,兰山法院努力从判后干预向超前预防延伸,“我们正在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识别系统和预警机制,构建罪错行为识别、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和矫治教育课程等一整套社会支持系统,照亮更多孩子的前路与归途。”苏雅楠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